1、施工企业:
(1)现状
目前,建筑企业BIM的出现集中在两个时间点:一是在招投标阶段,现在很多项目都需要呈现BIM技术方案,所以很多施工单位在这里都会得到一个BIM技术方案,主要涉及到模型的建立。碰撞检测、装修方案、成本计算、施工进度、虚拟漫游等。两大软件revit和navisworks是常用的;二、机电管线安装前,由于目前BIM应用的限制,BIM对施工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碰撞检测和成本计算,其次是虚拟漫游和装修方案。碰撞检测可以发现图纸中的空间错位,降低施工延误和返工率;成本计算可以帮助施工单位控制成本(当然还有其他用途,下面描述);虚拟漫游,装修方案等。有助于向甲方报告,也有助于申报奖励或增加金额。人员比例方面,我看到的公司不区分建筑、结构、机电之类的,施工单位的BIM人员都要一起做这些事情。
当然,现在建筑企业对BIM的应用已经好了很多,建筑企业已经主动学习BIM了。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环境的变化。
(2)局限性
我认为施工单位BIM应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软件水平有限。revit和navisworks主要由施工单位使用(土建3D可能用于铁路和少数建设项目等。),而施工企业一般使用的插件较少,现阶段也不会开发相关的API。这种情况会使施工单位很难实现碰撞检测和成本计算之外的其他功能,如施工安全模拟、当天材料消耗信息反馈、现场布局规划优化等。
二是模型深度有限,国内重点还是碰撞检测和成本计算。但是如果模型的深度没有达到这个深度,设计中很多问题往往很难发现。以前在一个站做BIM项目。当时图纸上有些梁的加固问题很大。钢筋间距很小,排成两排。钢筋完全由钢板制成,没有?;げ?。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根本无法进行。
第三,BIM人员短缺。BIM人员短缺有两个方面:建模人员短缺和BIM技术深化不足。即使在中建三局八局这样技术含量很高的单位,施工企业BIM人员在整个项目人员中的比例其实并不高。如果自己搭建模型,肯定会精疲力尽,往往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如果是分包建模,施工单位的BIM要深化,模型要结合现场情况,比如具体的施工工艺或者精确加固。但由于建设单位目前的BIM培训体系往往是针对软件运营学习的,而且培训对象多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员工,所以很难做到如此细致,更谈不上发达。
第四,缺乏可操作的模拟方法。目前,施工单位无法模拟施工过程和操作,施工单位往往无法在开工前通过模拟找到最佳的操作方法。对于复杂的流程,采用“前专家演示+后动画展示”的方法,但演示过程中没有“建模+模拟操作”的方法。但是一些工艺简单但现场条件有限的工艺施工单位无法很好的模拟,比如两台吊车同时吊装设备,互不影响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BIM可以解决的。
第五,缺乏可视化技术和设备。以AR技术和全息照相技术为例,当图纸过于复杂时,即使是建筑企业的人,看了模型也无法准确地向工人描述。如果现场配备移动设备,使用增强现实或全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当然,可视化技术不仅仅包括AR和全息,无论如何使用,目的应该是提高施工现场的沟通效率。
第六,强行不当应用成本计算。虽然建筑企业会比以前更积极地学习和理解BIM,但仍有许多应用不当。以前施工单位抵制BIM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先低价中标,然后通过方案变更增加收入。这种情况是市场条件逼出来的,也就是我说他们是被逼的申请不当。现在他们开始使用BIM和相关的成本计算软件。由于算法问题,成本计算软件之间有一些误差,有些太大,有些太小。有的施工单位会给甲方用太大的成本,给分包商用太小的成本,然后用自己的卡差价。这种现象不是好事,但为什么呢?是市场条件所迫,被迫不当应用。这种应用不当,会阻碍建筑企业发展BIM技术。
2.设计院:
(1)现状
很多设计院都成立了BIM应用团队,但据我所知,设计院的BIM还是有点差距的。
在业务范围上,大多数设计院的BIM团队仍然将BIM等同于revit,基本上他们所做的都是围绕“建模、建模、照明能耗和2D图纸优化”进行的,但在业务上,他们仍然将BIM视为加分项,而不是主营业务。
在流程上,BIM往往是在之前的设计流程完成后,再加入revit建模分析,或者两个专业迟到后,再用revit检查是否有设计错误。
在软件使用方面,设计院会比施工单位使用更多种类的软件,他们会使用lumion、fuzor等显示软件,当然还有其他设计类型的revit插件,甚至自己开发一些,但一般来说,revit是作为模型使用的,ecotect用于照明能耗分析,navisworks也会使用一些,显示的话上面有提到。
人员比例方面,设计院BIM人员会比施工单位项目现场多,也是正常的。毕竟是设计院。人员会区分建筑、结构、机电等不同工种的BIM工程师。
(2)局限性
设计院BIM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流程的局限性。如上所述,设计院的BIM往往在传统的设计流程之后增加revit建模工作。这项建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检查以前设计中的错误,如组件错位和碰撞。然后再加一些照明能耗或者显示优化。在这个过程下,BIM已经完全成为优化2D设计和展示的工具,
bim技术几乎所有的修改都是微调,但对概念设计和表面变化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没有真正改变设计理念或优化设计理念。
第二,应用水平的限制。如上所述,国内设计院对BIM的应用还是集中在“建模、模具周转、照明能耗、2D图纸优化”上,其实很浅。绿色能耗分析(如温度、电耗、节水、固碳等。)和BIM模型的结构抗震分析可以通过BIM进行分析和求解。但现阶段设计院真的没用,也不会用。至于开发水平,很多设计院都尝试过进行revit的二次开发,但是开发方向似乎集中在如何方便建?;蛘哒故菊庋亩?hellip;…我觉得这个思路不太合适。
第三,盈利能力的限制。目前BIM对设计院的效益不大。记得几年前BIM的价格是每平米10-12元,现在建模成本只有几毛钱(听说这还是在上海)。当然,一些技术强、口碑好的公司还是可以维持10以上甚至更高的价格,但对于大多数建模公司来说,建模利润确实很低。这说明设计院BIM的利润有多低。但是设计院做不了BIM,所以对于大部分设计院来说,现阶段BIM还是鸡肋,吃的没味道很可惜。
第四,使用习惯的限制。很多年纪大的设计师不会用revit软件,
www.ny375.com年轻的设计师会用软件但是没有工程经验,在施工单位也是这样。这种使用习惯会限制设计院对BIM的使用。
3.所有者:
对于业主来说,需要分门别类的讨论,所以这里的现状和局限一并讨论。
(1)以住房为中心的业主:万科是这类开发商的代表,万科最近喊BIM,做了一些数据。但实际情况是高层想推却没想法,中低层拒绝BIM,觉得没用。不仅万科,其他以住宅为核心的业主也是这样的态度。总觉得这种业主的BIM思维是不对的。这类业主应该把BIM应用到自己小区内配套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以及小区内居民的管理中,而不是用在住宅建筑中,因为住宅建筑的建设已经很成熟了,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在施工阶段使用BIM影响不大。
(2)以商业地产为核心的业主:龙湖等代表也差不多,不太喜欢BIM。施工过程中可能没有BIM,但我认为BIM可以在商业地产的管理和运营维护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以地标和大型公共建筑为核心的业主:如世茂中信、政府等代表,业主欢迎BIM,但由于其公司(或政府)的技术限制,BIM的限制程度取决于BIM分包商的限制程度+公司领导对BIM的支持程度。